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金融科技双翼共振 助力银发经济腾飞

金融科技双翼共振 助力银发经济腾飞

创建时间:2025-02-13 19:24

韩开创(腾讯集团副总裁)

  银发经济是向老年人提供产品或服务,为老龄阶段做准备等一系列经济活动的总和。发展银发经济不仅有利于改善民生、增加个人福祉,也有助于推动经济发展、拉动内需增长。但是银发经济投入大、周期长,需要金融提供资金融通等方面的支持。科技进步显著提升了养老服务效率与质量,为银发经济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我国银发经济的现状和挑战

  老龄化作为我国基本国情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持续存在,政策体系、产业链条和市场格局整体构建了银发经济生态,也呈现出地域分布和服务质量上的不均衡。优质养老资源过度集中于少数发达城市和地区,养老服务供给与养老需求之间仍存在明显缺口,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银发经济前期投入大、回收周期长、投资回报率偏低,不仅影响了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的积极性,也制约了社会资本的投资热情。银发经济与科学技术结合和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不够,新兴养老科技产品的市场推广面临困难,消费者接受度不够,市场渗透速度缓慢。此外,行业标准的缺乏进一步制约了产业发展。

  金融促进银发经济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2024年12月13日,《金融支持中国式养老事业服务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发布,明确养老金融涵盖养老金管理、银发经济融资与风险控制、金融产品服务及老年金融权益保护等关键领域。

  大力发展第三支柱养老金。我国已初步构建起与国际接轨的三支柱养老金体系。但第三支柱尚处于发展初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比如,我国第三支柱中的个人养老基金规模才73.44亿元,较于公募近32万亿的总规模,占比很小,未来若能在股市形成大规模的长期资金,对于银发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将不可忽视。

  综合运用金融工具助力银发经济。一是积极运用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等工具为银发经济融资。目前,“养老设施”已纳入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资产类型。发展银发经济,要发挥好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的融资作用。一方面,要为处于发展初期的优质银发经济企业提供词类服务,帮助企业降低融资成本及门槛。另一方面,持续加强养老公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研究,积极探索适合国内市场的养老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发展模式,助力畅通养老企业融资路径,为成熟后的银发经济融资需求做好服务准备。二是综合运用金融工具服务银发经济融资与风险管理。实施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计划,向符合条件的公益型和普惠型的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以及相关老年产品制造企业等提供资金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养老服务设施和银发经济产业项目的资金投入,并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增加对农村养老服务的金融支持。

  提升养老金融产品运营与服务能力。一是优化养老金融产品运营能力。个人养老金制度从36个试点城市推广至全国,进一步优化养老金融产品的运营能力至关重要。在保险领域,可以考虑使用浮动收益型产品、长寿风险证券化和再保险等手段,达到分散风险和优化收益的效果。在基金侧,应立足于养老金追求长期稳健的风险收益目标,坚持长期业绩导向的激励机制,持续强化投资研究核心能力建设。二是大力发展商业养老金业务服务。目前,养老金规模超过 6 万亿元,覆盖近 1 亿人。商业养老金的业务形态整体上符合简明易懂、投保便捷、期限适当、安全稳健,满足广泛人群跨周期财富管理需求的要求。传统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整体下调,更需要大力发展商业养老金业务。

  加强老年人金融消费权益保护。一是规范金融营销宣传行为。对资管类产品承诺保本、故意夸大收益、隐形捆绑搭售等误导老年消费者的违规行为,必须实施严厉的处罚措施。二是健全监控防范网络欺诈体系。比如,强制要求金融机构对老年客户大额转账汇款进行风险提示,问询老年客户汇款用途,甄别陪同人员的真实身份,指导老年客户按真实意愿办理相关业务。三是加强金融知识宣传教育。通过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为老年群体提供更便捷、生动的金融教育,提升老年群体金融风险的理解和应对能力。政府部门和消费者保护机构运用大数据分析等先进工具,建立更加灵活、敏捷和适应性强的监管框架,提高监管效率。

  科技赋能银发经济的思考和建议

  推动产品创新,完善产品体系。一是推进智能养老设备的创新应用。加大对养老机器人研发的资金投入力度。重点推动智能交互技术、情感计算技术与语音识别技术在养老机器人中的融合应用。同时,积极运用智能助听器、智能轮椅、远程康复系统等设备,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二是完善适老化产品体系。重点设计一系列功能实用且易操作的智能产品,如集成定位功能和紧急呼叫功能的智能手杖等,有效提升老年人的生活独立性和安全性。行业协会与标准化机构应指导建立适老化产品的研发标准和质量体系,确保产品兼具实用性与安全性。

  建设智慧化养老,加快数字化转型。一是推广“互联网+养老”模式。开发专为老年人服务的智慧养老 APP、小程序等线上工具,提供健康管理、在线预约、远程问诊等便捷服务。针对老年用户的使用习惯优化界面,提升操作便捷性和服务友好度。在社区层面探索“线上服务+线下响应”的模式,通过线上平台接收需求,并由线下服务人员快速响应,实现高效的资源调配与服务执行。二是推动数据平台建设,支持养老服务机构数字化转型。建立覆盖省、市、区三级的智慧养老大数据平台,整合健康档案、服务需求和资源供给等多维数据,实现老年人需求与服务资源的精准对接。智慧管理平台与大数据平台的对接将助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智慧养老生态,鼓励传统养老服务机构接入大数据平台,并引入智能设备和管理平台,提高日常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

  加强政策支持,加快试点推广。一是加强财税政策的支持力度。设立专项资金,以支持智慧银发经济关键领域的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及推广应用,加速养老科技的突破与普及。出台税收优惠政策,对于研发适老化技术的企业和实施适老化改造的项目,通过税收支出等形式,减轻企业的经济负担,激发市场主体的创新动力,帮助更多老年人享受现代化的养老服务。二是加快地方试点推广。选择重点城市和地区开展智慧养老的试点项目,测试并验证各种技术和服务模式,积累经验,逐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高度重视试点成果的总结和推广,建立起完善的经验分享机制。

  推动产学研合作,鼓励社会参与。一是强化产学研协同机制。推动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合作,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通过政府引导和企业参与,形成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合作模式。鼓励在养老科技领域设立联合攻关平台,解决当前面临的技术瓶颈。促进行业标准和技术标准的建立,推动养老科技产品向更高标准迈进、更广领域发展。二是政策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共同推出针对老年人的社会服务项目,增强民间力量的参与度,实现政府与民间力量的良性互动。推动媒体和公众平台加强对智慧养老的宣传,提高社会对老年人健康管理和科技创新服务的关注度,营造全社会共同支持养老的氛围,促进老年群体积极融入并享受科技带来的便捷与安全。

转自2025年第2期《中国社会工作》

主办单位: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外大街28号

制作维护: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信息与技术研究所    邮编:100088    电子邮件:crca2021@163.com

京ICP备050685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