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的专享转向“我们”的共享
伍小兰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青年群体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具有多样性,他们的休闲方式自然也是个性化、多元化的,不断发展变化的。近来,5分钟抱树,20分钟公园效应,1小时公交放空,周末一天禅修等各种超前的放松方式在年轻人群体中“出圈”。有的年轻人通过短期旅居以释放压力,缓解焦虑,促进身心的健康和平衡。很多人将这一新兴体验叫做“青年养老院”。之所以如此称呼,是因为可以暂时远离各方面的压力,简简单单生活,在快节奏的世界里慢下来,而且有人陪伴,能获得心理安慰和情绪支持。
值得关注的是,除了上述新兴休闲方式之外,年轻人也对食疗养生、针灸按摩、太极拳等老年人的生活爱好感兴趣。与此同时,现在的老年人特别是60后新老年群体,他们整体经济实力和受教育程度提升明显,对社会参与、精神文化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也更为强烈。传统的一些娱乐方式如看看电视、听听广播、散散步等,已经不能满足老年人对美好老年生活的向往。这折射出深化共享意识,拓展共享思维,促进协作共享式消费的重要性,从“我”的专享转向“我们”的共享。
当前我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总数已经超过40万个,养老床位超过800万张,成为我国体量最大的社会服务设施。提高设施活力和利用率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加强这些养老设施与社会系统,与其他年龄人群的联系,营造人人都能互惠参与的发展环境。如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可拓展设置社区食堂、咖啡吧、书吧、健康驿站、儿童活动场地等,通过设施和服务共享,加强与社区居民的连结和共享。养老机构则可将闲置养老床位对年轻人开放共享,鼓励年轻人以志愿服务形式抵扣房租,这样既可减轻他们的租房经济负担,也可让养老机构更富有生机和活力,增强对老年人入住的吸引力。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些举措,有助于扩大全社会对于老年人以及养老服务行业的关注、了解和支持。另一方面则是探索实施土地多功能复合利用,积极推动“一老一小”等社区服务设施由专建单建转向共建联建,丰富健康、养老、托育、娱乐休闲的小微服务业态,满足社区居民和家庭就近就便、一站式服务需求。在全社会全面树立全龄友好、代际共享理念,通过通用性设计让各个年龄层人群都能安全、舒适地共享社会公共空间,满足人们全生命周期的精神文化生活和社会性连结的需要。
(转自《环球时报》2024年9月刊)